H
热点新闻C
联系我们一段时间以来,各级各地格外的重视通过精简考核为基层减负工作,不断出台有关政策文件,取得一定工作成效。但记者在一些地方走访发现,考核减负推进过程中还有“盲区”,一些问题任旧存在。(8月26日《人民日报》)
考核本意是检查工作落实情况,激励干部履职担当。考核导向正、指标实,有助于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、创造性;反之,则让基层增加负担、束缚手脚。现实中,个别地方考核有泛化、变味趋势。从基层反映、新闻媒体报道来看,为基层考核减负至少有三大“拦路虎”。
一是指标过度“精细”。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碎片化,甚至会出现“千分制”“双千分制”等问题,基层光是研究这些指标的具体内涵就得耗费不少脑细胞。二是多头、重复考核。一些地方不仅上级要考核、平级单位之间也要有比较,同样的考核内容得在多个系统上重复填报,这样的一个问题对基层折腾也不小。三是重“痕迹”不重“实绩”。一些参与考核的干部坦言“考核工作很多时候就是通过看材料完成”,为了应付这类考核,基层干部只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表格、台账、报告上。
要解决好困扰基层干部的这样一些问题,必须在考核设计上多花心思、下功夫,大刀阔斧推动指标“瘦身”,让基层干部“轻装上阵”。
甩掉多余“赘肉”。此前,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,针对基层考核体系设计繁琐、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碎片化等问题,强调要化繁为简,不搞“繁琐哲学”。“化繁为简”就是要善做减法,聚焦工作重点难点、科学合理分配指标权重,最大限度减掉不必要的考核项目,力求考准考实。比如哪些是与当前地区发展重点工作、群众急难愁盼有关的问题,哪些是与基层工作实际脱节的指标数据,要有所区分。除此之外,还有必要利用技术方法加强不同部门间考核信息共享,对重复交叉、多头考核的内容简化“合并同类项”,防止“几个考官轮流考同一考生”的低效局面。
突出务实导向。表格填得多、材料写得好,不代表工作就干得好。在实践过程中,必须警惕考核“从材料中来,到材料中去”的倾向。要转变观念、简化程序,从源头刹住过度留痕问题,减少查台账、查文件的考核环节,多采取当地考验查证、现场考核的形式,创新探索群众评议、第三方评估等多元化考核方式,减少基层干部在应付一些考核上消耗的虚功。
完善激励机制。考核不仅是对基层工作的监督和检查,更是对干部的激励和鞭策。考核结果的运用必然的联系着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。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,运用考核结果的典型示范作用,鼓励更多干部融入基层和一线担当作为,让考核真正回归激励干部干事创业、更好服务百姓的初衷。
为基层减负,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常抓不懈、持之以恒。期待各地持续深入研究减负难点、痛点问题,建立完整考核“瘦身”长效机制,让广大干部放开手脚、轻装前行。